平潭敖东镇开展关爱女性生殖健康的普查活动

 人参与 | 时间:2025-04-05 04:00:14

屙屎送尿,着衣吃饭,困来即卧,愚人笑我,智乃知焉。

[15]《原性》,《王文公文集》卷二十七。身心是内,但身不离物,故不能说身是内,物是外,凡生存发展所需之物,有一不具,则人道为有阙,是举吾身而弃之也[50]。

平潭敖东镇开展关爱女性生殖健康的普查活动

[68] 那么,知是什么?又如何致知?他没有说。盖以心为官,出孔子之后,以性为善,自孟子始。事不能自知,必有见也。生与性之相因循,志之与气相为表里也。[39] 这就是说,道心人心、天理人欲之说,他是接受的,并且认为,私心、人欲是有害的。

他把神、性、诚、心、气、形等范畴联系起来,指出:神生于性,性生于诚,诚生于心,心生于气,气生于形。人的存在不能脱离自然界,身心性命不能脱离万物,衣、食、住、用,皆是人之所需,缺一不可。依了不了边,寄彼此以言之。

其实,他所谓圆成、圆明、圆融,就是通过缘起说,进一步调和本体与现象、绝对与相对、无限与有限、彼岸与此岸的对立,在心性论上,则是调和清净自性体同染心的对立,做到无碍圆融,染净自在而又不失自性清净。但这真性就在众生心里,就是自心。虽在因缘变化中,却又不失自体,即不失其为绝对本体,这叫无常之常。这同澄观所谓悟即是佛,迷即众生的说法同属一类,即强调本觉真心不离个体的心,就在个体的心中。

他在讲到理法界时明确提出:理法界也,原其实体,但是本心。谓真如之法,法尔随缘,万法俱兴,法尔归性,故曰性起繁兴法尔止。

平潭敖东镇开展关爱女性生殖健康的普查活动

明智慧者,谓尘从缘成,假持似有所见,此达有之心,是智。事实上他并没有也不可能否定绝对无限的性本体或真如本体的彼岸性。照他所说,真心就是心自体,即不生不灭的性本体。是开发如来性起功德,名为佛性也。

但是,他的圆融无碍说,确实具有中国化的辩证特征,它确实把绝对的超越性和相对的现实性融在一起了。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他才能容纳儒、道思想,做到三教合一。但是,按照他的圆融无碍说,清净之心并不在染心之外。他的理事无碍、体用一如说,意在论证绝对超越的佛性本体和千差万别的现象是相即相入、圆融自在、不可分离的关系,也就是说,在每个有情或无情的具体存在中,都有佛性本体。

因此,即心即佛,唯证者方知[17]。他在论体用关系时说:观体用者,谓了达尘无生无性一味,是体。

平潭敖东镇开展关爱女性生殖健康的普查活动

或者有人认为,前者是宇宙的心,后者是个体的心。因为他在佛教内部也进行了判教工作,把华严和禅宗以外的其他各派分别归之于人天教、小乘教、大乘法相教(有宗)和大乘破相教(空宗),而把禅学化了的华严宗说成一乘显性教。

第八识即阿赖耶识无别自体,只是不生不灭真心与生灭妄想和合而成,此识又有觉与不觉二义。[18]《大华严经策略·第四十佛教起源由》。天地人被称为三才,三才者,唯人灵者,由与心神合也。[12] 很清楚,此岸与彼岸之分,只是了与不了之分,这个了,就是觉了、了悟,也就是众生自我超越的觉悟。他对这些范畴及其关系的解释充满了思辨的色彩,具有辩证的特征,构成了比较完整的哲学本体论,但归根到底是为了论证心性本体。[14] 这种理智无二、体用无二的圆融之义,其实并不离心。

[25]《禅源诸诠集都序》卷一。正因为如此,他主张众生心中有佛性之说。

但所谓彼岸,却又不在众生心外,从这个意义上说,彼岸就在此岸。但以不了为此,了即为彼。

理实际上是绝对真如本体,即超越的普遍的性本体,它既是实体,又是属性和功能,它把佛身和佛性及其功德统一起来了。这了悟需要智慧,智慧即在众生心中。

但由于二者相即不离,清净之心只有成于染净,才能成其为清净,这就说明,法藏所理解的心,既是宇宙的心,又是个体的心,没有个体的心,无所谓宇宙的心。但这是一种神秘的直觉,并不是通常所说的理智认识所能解决的。按照天命论,人的贤愚善恶、富贵贫贱、吉凶祸福皆由天命决定,既然如此,则何以贫多富少、贱多贵少,乃至无行而贵,守行而贱,无德而富,有德而贫,有道者丧,无德者兴,天何不平乎?既然一切皆由天命,则儒家圣人设教,责人不责天,罪人不罪命,是不当也。如上所说,理不是别的,就是性体。

这同儒家的身心、形神合一论毕竟不同。但另方面,佛性总在家生心中,以离众生心无别佛法故。

[6] 这里虽没有提出心字,但自性清净之体,就是指心而言的,又称自性清净心。由不存即是存,存即是不存也。

此但一切处随了无性,即为佛性,不以有情故有,不以无情故无。另一方面,现象界千差万别,变化无穷,每一微尘之中都有佛性全体,每一微尘的佛身之中又有无数微尘、无数佛身。

[23]《禅源诸诠集都序》卷一。[10] 众生的心,随缘而起,并无自性,但无自性即是真如之性。又随流加染而不垢,返流除染而不净,亦可在圣体而不增,处凡身而不减,虽有隐显之殊,而无差别之异,烦恼覆之则隐,智慧照之则显,非生因之所生,唯了因之所了。[5]《华严经义海百门·体用显露门第五》。

[13]《华严经义海百门·修学严成门第七》。[24]《禅源诸诠集都序》卷一。

一 华严宗的真正创始人法藏(643-712),用判教的方法,把以前各种教派分为小乘教、大乘始教、大乘终教、大乘顿敏四类,而把他所建立的华严宗称为一乘圆教,居于其他各教之上,宣布为最后真理。这样一来,宗密所说的四种心,最后终于被归结为本觉真心或真一之灵心,这真心就是人的最后根源,也是宇宙的最后根源。

事相虽然宛然,却并不是独立自主的存在,而是表现理本体的,这就是用即体。[4]《华严经义海百门·体用开合门第九》。

顶: 29踩: 7582